早春过冶山园亭追悼周羽士

晴光冉冉过楼台,仄径扪萝破藓苔。
仙客已归蓬岛去,名园仍向冶城开。
独怜残雪埋芳草,又见春风绽野梅。
十载知交存此地,袛今寥落不胜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早春过冶山园亭追悼周羽士》是清代著名诗人吴敬梓的作品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文木,是清朝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和戏剧家,其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生动,深受人们喜爱。该诗以“早春过冶山园亭追悼周羽士”为题,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和惋惜之情。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吴敬梓生于明末清初的一个官宦之家,由于不善治生,导致家业耗尽。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他选择了辞官归隐,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这种经历使他的作品更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2. 创作时间: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雍正十三年(1735年),当时吴敬梓因病未能参加学院的三级地方考试。这可能也反映了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使得他在创作上更加专注于内心世界的表现。
  3. 作品主题: 《早春过冶山园亭追悼周羽士》通过春天的景色来寄托哀思。诗中“晴光冉冉过楼台,仄径扪萝破藓苔”描述了明媚的春光透过楼台,给人以生机和希望。而“仙客已归蓬岛去,名园仍向冶城开”则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以及对其生前美好时光的留恋。
  4. 艺术特色: 吴敬梓擅长使用自然景物作为诗歌意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的诗歌既有宏大的叙事,又有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天赋。
  5. 后世影响: 吴敬梓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继承了古代诗歌的传统,还融入了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也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众多学者和读者所推崇。
  6. 文化价值: 作为清朝的文人,吴敬梓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征。他的诗歌不仅是艺术的展现,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记录,对于研究清朝时期的文学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早春过冶山园亭追悼周羽士》是吴敬梓创作的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通过春天的美景来抒发作者对逝者的怀念和哀叹。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吴敬梓高超的文学造诣,还体现了他对生命、自然和友情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