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戊子广陵七夕有感

思量昨岁,秣陵此夕。
正水阁、风清天碧。
六朝佳处旧繁华,细草陌、灯红月白。
今年萍寄,隋宫咫尺。
叹异代、烟花寥寂。
情同旅燕起归思,何处是、谢庭王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戊子广陵七夕有感》是清代吴山的作品。该作品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也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和人间烟火的细腻观察。下面将对其背景和内容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吴山,字东岩,号南屏,清代诗人,生活在康熙年间。
  • 他与同时代文人交往甚密,诗歌创作颇丰,其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1. 创作时间及地点
  • 《鹊桥仙·戊子广陵七夕有感》创作于清康熙戊子年(1708)。
  • 诗中的广陵即今天的扬州,地点的选择显示了吴山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文化的记忆。
  1. 诗词原文与译文
  • 原文如下:
    思量昨岁,秣陵此夕。
    正水阁、风清天碧。六朝佳处旧繁华,细草陌、灯红月白。
    今年萍寄,隋宫咫尺。
    叹异代、烟花寥寂。情同旅燕起归思,何处是、谢庭王宅。
  • 译文:
    回想去年这个时候在秣陵,正赶上水阁边,清风拂面,天空湛蓝。那曾是六朝时期的繁荣地区,如今只剩下细草和灯火,明月皎洁。
    如今我漂泊无依,隋宫近在咫尺。感叹不同时代的繁华已逝,燕子般的心情让人怀念,不知道还有没有像谢庭王宅那样的归宿。
  1. 诗词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昔日六朝时期扬州繁华景象的回忆,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
  • 诗中使用了“水阁”、“风清天碧”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通过对比“细草陌、灯红月白”和“烟花寥寂”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 “情同旅燕起归思”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土的思念之情;而“何处是、谢庭王宅”则引发了读者对古代建筑和园林美学的遐想。
  1. 写作背景
  • 《鹊桥仙·戊子广陵七夕有感》的创作背景是在康熙戊子年(1708)的一个七夕节夜晚。吴山在广陵(今扬州)水阁边赏月时,回忆起六朝时期的繁华盛景,感叹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漂泊之感。
  1. 艺术特色
  • 吴山在《鹊桥仙》中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既有画面感也有深度。
  • 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如“细草陌、灯红月白”与“烟花寥寂”形成鲜明对照,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人世之悲。

《鹊桥仙·戊子广陵七夕有感》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吴山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这首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