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伯福太史见寄韵

浪迹江湖梦未安,又萦离思入毫端。
罪言只觉忧时切,孤愤谁知报国难。
藿食山中差可饱,荷衣江上不胜寒。
男儿漂泊寻常事,多谢鱼书墨未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伯福太史见寄韵》是清代诗人吴保初的一首七言律诗,该作品以其深情厚意的笔触,表达了吴保初对友人的思念与感慨。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吴保初,字彦复,安徽庐江人,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和诗人。他曾因与刚毅争一案而愤然自脱公服出署,后因参与政治活动被牵连,曾避往日本年余而归。
  • 文学成就:吴保初不仅是刑部主事,还曾电请西太后归政光绪帝,并在唐才常事件中受到牵连。他的诗文才华得到了陈衍等人的认可,有《未焚草》、《北山楼诗文集》等著作传世。
  1. 诗词原文
  • 浪迹江湖梦未安,又萦离思入毫端。
  • 罪言只觉忧时切,孤愤谁知报国难。
  • 藿食山中差可饱,荷衣江上不胜寒。
  • 男儿漂泊寻常事,多谢鱼书墨未干。
  1. 艺术手法
  •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对友人深厚的友情以及对时代动荡的担忧,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 意象选择:使用了“浪迹江湖”、“离思”、“孤愤”等意象,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及内心世界。
  • 语言风格:整首诗用词考究,句式整齐,体现了吴保初严谨而不失灵动的写作风格。
  1. 历史影响
  • 文化价值: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和伯福太史见寄韵》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也展示了诗人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哲学。
  • 后世评价:在文学史上,这首诗被视为清中期文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对于研究清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创作背景
  • 与友人的联系:诗中提到的“见寄韵”表明这是一首回应友人之作,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通过书信交流的密切关系。
  • 个人经历:吴保初在官场上的波折、政治斗争的经历以及个人生活的变迁都深深影响着其创作内容,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时代印记。
  1. 社会反响
  • 读者群体: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文字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关注和喜爱。
  • 传播范围:在当时和之后的历史文献中多次出现,成为后人学习和传颂的对象。

通过对《和伯福太史见寄韵》的赏析,可以感受到吴保初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与深沉,体会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