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金寿昌联

有母八旬,卌年教养,又从两岁抚孤孙,那堪寂寂青灯,嫠妇緟添仍似昔;
思君一恸,百感苍茫,倘使九原逢伯姐,为语萧萧白发,女儿花悴不胜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金寿昌联》是清朝吴葆晋创作的一副对联,表达了对故人逝世的悲痛之情。《挽金寿昌联》不仅是一幅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联艺术的佳作之一。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传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副作品:

  1. 作者简介:《挽金寿昌联》的作者是清朝的吴葆晋。吴葆晋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其创作涉及骈体文、诗等多种文体,其中以对联尤为擅长。成惕轩(1911-1989),名汝器,字康庐,号楚望,湖北阳新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成惕轩不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在文学理论方面也有所建树。

  2. 内容解析: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每句字数相等,意义相对,音韵和谐。这副《挽金寿昌联》便是如此。其上联“高年冠台阁,最怜乌府失耆英”表达了对亡者生前地位及德行的赞赏;下联“及吾身难见太平,生复何为,撒手万缘君去了”则是对逝者逝世后所留下的影响和自己的感怀。整幅对联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已故之人的深厚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 文化价值:作为对联艺术的一种形式,《挽金寿昌联》展现了中国传统对联文化的精髓。对联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对经典对联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美学价值。

《挽金寿昌联》是一首充满情感且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它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热爱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朋友们来说,这副作品无疑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