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二十首 其四

出手长虹走太阿,十年英锐渐消磨。
徘徊西掖吟红药,转侧南宫佩紫荷。
阅历行知青眼少,公卿坐看黑头多。
畏寒亦拟分馀暖,冰老成晶不受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述怀二十首 其四》是清代文学家何栻的作品,此诗通过描绘作者内心的感慨与外界环境的对比,展现了一个既充满壮志雄心又面临现实困境的文人形象。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诗人简介与时代背景
  • 作者生平:何栻是清代的文学家,具体生平资料不详。他生活在清朝中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正处于由传统向近代过渡的时期,诗歌中常常体现出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反思。
  • 时代背景:何栻生活的年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这对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冲击。同时,文人在面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时,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1. 诗作原文及翻译
  • 原文:《出手长虹走太阿,十年英锐渐消磨。徘徊西掖吟红药,转侧南宫佩紫荷。阅历行知青眼少,公卿坐看黑头多。畏寒亦拟分馀暖,冰老成晶不受呵》。
  • 翻译:手执长剑行走太阿,十年来英勇锐气逐渐消磨。徘徊于西掖吟诵红药,转动于南宫佩带紫荷。阅历世事深知知己难求,公卿们坐视白发人增多。即使畏寒也会尝试分享余温,冰结成熟晶却无法受到温暖。
  1. 诗歌内容分析
  • 英雄迟暮的感慨:何栻用“出手长虹走太阿”来形容自己曾经的英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锐气已经消磨。这种从辉煌到平淡的转变,反映了许多古代文人的共同体验。
  • 仕途沉浮的无奈:“转侧南宫佩紫荷”暗示了他在官场中的辗转和无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或理想。
  • 社会现象的反映:诗中通过吟红药、吟紫荷等意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政治环境,以及他们对这种状况的感受和思考。
  1.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 比喻与象征:何栻在《述怀二十首》中使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出手长虹走太阿”不仅形容了自己的武功盖世,也隐喻了自己政治生涯的起伏不定。这种使用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 情感真挚深刻:何栻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他对个人遭遇的感概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沉思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1. 历史文化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何栻的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在研究清朝中期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材料。
  • 文化传承的价值: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述怀二十首 其四》不仅是历史文献,也是中华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何栻《述怀二十首 其四》的分析,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时,不仅能够欣赏到诗歌的艺术美,也能够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