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题梁耀衮中举祠堂联

卯岁读书,辰岁游庠,又亥岁登科,桂子高攀,试问黄槐忙几度;
四郎乡举,五郎殿撰,更六郎省荐,牡丹虽好,还须绿叶荫连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题梁耀衮中举祠堂联》是一首描绘科举成功的古风诗句,由清代诗人何淡如所作。下面将具体分析这首诗:

  1.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条重要政治制度,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官员。诗中通过“五郎”、“六弟”等词汇,展现了当时读书人参加科举的情景。
  2. 文学鉴赏:《代题梁耀衮中举祠堂联》的原文是:“帝命主文衡,闻五郎身奉皇华,从兹五凤楼修,好向湘江收杞梓;宾兴逢大比,幸六弟手攀仙桂,或者六鳌晓策,顺从沧渤驾蓬莱。”这两句诗描绘了科举成功后的场景。第一句“帝命主文衡”,指的是皇帝任命主考官(文衡)主持科举考试。第二句“闻五郎身奉皇华”,则是指考生五郎(梁耀衮)身受皇帝之宠,得以亲自到海外传扬中华文化。第三句“从兹五凤楼修”,意味着考生五郎在五凤楼上进行庆祝,象征着荣耀和成就。最后一句“好向湘江收杞梓”,则是说考生希望将家乡的木材带到远方去,以此寓意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远行的期待。
  3.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语言运用上。例如,“闻五郎身奉皇华”中的“皇华”一词,既指皇帝所赐的华服,也暗喻着海外的文化交流。同时,“五凤楼修”中的“五凤楼”既是古代建筑的名字,也象征着尊贵和荣耀。整首诗通过这些意象的叠加,展现了科举成功的喜悦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4. 文化影响:《代题梁耀衮中举祠堂联》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在现代社会,人们虽然不需要像古人那样参加科举考试,但这首诗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代题梁耀衮中举祠堂联》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科举制度的重视以及他们对家乡和国家的情感。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还可以从中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