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苏亭于木兰院竹南古银杏北(己卯)

修竹围若屏,古树高如塔。
木兰北院中,绿阴翕然合。
孤亭一笠新,茶灶复绳榻。
风栏终日闲,吾不如老衲。
举以属坡公,相呼可相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结苏亭于木兰院竹南古银杏北(己卯)”出自宋代诗人林逋的《和虞部张郎中春日游西湖》一诗。此诗展现了林逋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的介绍:

  1. 作者与创作背景:林逋,字君复,号和靖,是北宋著名诗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不仕,以种植梅花、修竹为乐。据史书记载,他曾在杭州西湖结庐而居,并在其中修建了一个名为“苏亭”的地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春天,当时林逋正在西湖游览时所作。
  2. 诗歌原文解析:在这首诗中,林逋用“结苏亭于木兰院竹南古银杏北”这样的句式来描绘他的生活环境和心境。他选择在木兰院附近的竹林中建造了苏亭,并种上了银杏树,这些树木不仅增添了景色的层次感,也象征着他追求的高雅与宁静生活。
  3. 诗句赏析:在诗中,“修竹围若屏,古树高如塔”,形象地勾勒出苏亭周围的环境。修长的竹子环绕成屏障,古老的树木高耸入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图景。林逋通过这种简洁而有力的比喻,传达了他内心对于自然和谐与超然物外的向往。
  4. 文化意义:从文化角度看,“结苏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居住地,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不仅是休憩之地,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抒发志趣的空间。林逋的苏亭便是这样一处地方,它不仅反映了林逋个人的隐逸思想,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5. 艺术风格:林逋的诗作以其简练、清新、含蓄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这种艺术风格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展示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和虞部张郎中春日游西湖》是林逋对自然美景的赞颂,也是他隐逸生活的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林逋的个人生活和艺术追求,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一种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