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梧州溯漓江经龙门剑窖之险(戊寅)

桂林山南众水聚,聚水成川必流去。
穿溪破峡抉石开,百折千回自成路。
此路惟许清漓通,谁使连舟向滩溯。
天寒水落石更出,直下龙门如瀑布。
水底森然剑戟多,石与水争激生怒。
来船不戒偶一触,立见欹沈亦何遽。
逆行虽难尚少虞,顺水飞流每多误。
去年鼓棹险不知,今日重来人始惧。
我家珠湖烟水平,小艇忘机落鸥鹭。
过滩人倦梦初来,梦到陂亭狎鸥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梧州溯漓江经龙门剑窖之险》为清代诗人阮元创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作于清乾隆戊寅年(1778年),当时作者阮元担任广西巡抚,负责治理和开发当地资源。在这首诗中,阮元详细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壮丽景象,尤其是其周边河流的曲折与险峻。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反映了当时的交通状况以及人们面对自然挑战时的勇敢与智慧。通过对诗作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文化背景、艺术特色及其社会意义。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阮元的诗歌展现了典型的清代诗歌特色,包括精致的语言运用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他的诗作常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句生动而富有画面感。《自梧州溯漓江经龙门剑窖之险》便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诗中的“水底森然剑戟多”等句子,形象描绘了漓江水域中石头的形状和特点,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诗人笔下的壮阔山河。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考虑,阮元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清朝中期的重要官员,阮元在任期内致力于推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他的诗文也成为了研究清朝历史和文化的一个宝贵资料。

在探讨这首诗的社会影响时,可以看到它不仅是阮元个人作品的体现,也是当时文人墨客对自然美的赞颂和对人生经验的抒发。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至今仍能给现代人以启迪和共鸣。

《自梧州溯漓江经龙门剑窖之险》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清代诗歌中的佳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