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代赈(癸酉)

鸿雁年年飞,所谋在江湖。
闲民无聊赖,惯作牵船夫。
粟米四百万,转运达帝都。
南漕五千船,船与廿夫俱。
牵夫十万辈,岁岁相挽输。
南牵来瓜洲,北牵过长芦。
负纤面扑地,蹴踏声齐呼。
前船呼邪许,后船唱喁喁。
当暑无笠盖,逢寒无裤襦。
阴雨沐毛发,烈日炙肌肤。
岸宿犯霜露,川涉陷泥涂。
或为颁白首,或为鬑鬑须。
兵吏促行程,执朴相逐驱。
恋船如恋家,孰肯为逃逋。
问伊何所乐,问伊何所图。
一饭何所乐,一身何所图。
所累惟此口,藉船相为糊。
有时力衰尽,沟壑在路隅。
年丰尚谋食,岁荒食更无。
今年春夏旱,山东二麦枯。
农民无收穫,握粟如珍珠。
俯首掘草根,煮及荠与荼。
仰首剥树皮,屑及柳与榆。
鲁宋数万民,贸贸来川途。
川途亦无麦,守死能须臾。
饥民尔勿死,为我牵舳舻。
一船加廿人,数万抵飞刍。
加夫不得力,不惯相曳娄。
不惯鸣欸乃,不惯合步趋。
虽不合步趋,聊使相挽扶。
才牵闸河船,便得饭数盂。
腹饱心且安,人分势自孤。
何尝说相赈,与赈实无殊。
方今太平世,尔曹壮而愚。
得食即帝恩,养此七尺躯。
今年湖水浅,处处阻且迂。
剥运耗既多,加夫费更需。
一船有一军,军困复谁苏。
岂不欲军苏,赋勿加越吴。
东南农力困,安可再多逾。
军农尚困乏,何况牵船徒。
自古食为天,无食良可虞。
所赖岂有他,一饭真区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纤代赈(癸酉)》是清代文学家阮元在癸酉年六月所作,反映了当时直隶豫东邪教作乱时,作者所参与的一次救援行动。《纤代赈(癸酉)》不仅是一篇记载具体事件的作品,更是展现了当时民众的团结协作与官府的应对措施。

《纤代赈(癸酉)》的创作背景发生在清嘉庆年间,即1806年到1820年之间。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转型期,民间邪教活动频繁发生,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阮元的《纤代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记录了他在面对邪教作乱时的所见所感及其应对措施。

《纤代赈(癸酉)》中描述了邪教作乱时的情景,官府为了平息叛乱,采取了紧急措施,每艘船上都选出壮丁配备武器,形成五个帮的连环相助。这一描写不仅体现了官府在危机情况下的组织能力和迅速反应,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维护治安的共同愿望。

《纤代赈(癸酉)》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深刻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反映了人们在面临危机时的合作与抗争精神。同时,它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