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母墓(癸亥)

夜月满雷塘,邱陇积缟素。
衰草咽残蛩,泫然湿寒露。
时有微风来,摇动长松树。
哀哉远游子,归来泣母墓。
四年持使节,皆在杭州驻。
广厦席厚旃,明镫杂香炷。
岂知檐外月,照此荒阡路。
乃知仕宦久,不及童与孺。
草庐四更泠,幸得两宿住。
或有叹息声,忾然一来顾。
夜气将为霜,乌啼天已曙。
伤心黯无言,又拜墓门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宿母墓》是清代阮元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岁除之夜的孤独与迷茫。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创作背景:诗作的创作背景是在乾隆五十四年,当时诗人阮元担任编修,并在道光年间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及太傅。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仕途中的辛劳和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 诗歌原文
    夜月满雷塘,邱陇积缟素。衰草咽残蛩,泫然湿寒露。时有微风来,摇动长松树。哀哉远游子,归来泣母墓。四年持使节,皆在杭州驻。广厦席厚旃,明镫杂香炷。岂知檐外月,照此荒阡路。乃知仕宦久,不及童与孺。草庐四更泠,幸得两宿住。
  3. 诗歌解析
  • 主题思想:该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墓地的怀念以及对其去世后无人照料的哀伤。诗中的“夜月满雷塘”和“枯草咽残蛩”等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而“伤心黯无言,又拜墓门去”则直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 艺术手法: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描写,如“衰草咽残蛩”,这些形象的语言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同时,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语言简练而又富有画面感。
  • 风格特点:该诗的风格独特,既有文人的清雅脱俗,又有诗人的真挚情感。诗中的“山险路仍新”一句,不仅体现了旅途的艰辛,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探索。
  1. 作者介绍:阮元的生平经历丰富多样,他在历史、文学、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学者和官员。他的一生,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也是对现代科学思想的不断探索和尝试。
  2. 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夜宿母墓》不仅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更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诗中的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种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魅力,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夜宿母墓》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成功地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生活的记录,更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