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化作秋云飞,吴山松冷云初归。
草庵白塔不能到,惟见白云翻夕晖。
去年道场山上去,杖策直叩枯禅扉。
听诗颇有古锦版,侑茶不用黄金徽。
今秋移文入山去,直取朵云来棘围。
满堂宾客共剪烛,把卷群叹所见稀。
山人诗翰清似鹤,华阳真逸犹嫌肥。
后来过客五百载,缣楮半为山人挥。
苍烟过眼月露湿,疑有云气沾人衣。
此卷不可染尘俗,送尔以诗归翠微。
题道场山归云庵孙太初墨迹卷后(丙辰)
介绍
《题道场山归云庵孙太初墨迹卷后(丙辰)》是明代文学家、书法家董其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表达了他对孙太初墨迹的赞赏之情,以及对其书法艺术的高度评价。
首联“松风清籁听无闻,道场山中归云庵”,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诗人置身于道场山中的归云庵,感受着自然的气息和宁静的氛围。这里的“松风清籁”形容了山林之中的风声,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无闻”则表示诗人对外界的干扰和噪音已经免疫,能够沉浸在这种宁静之中。
颔联“笔落惊飞龙,墨痕飘逝烟。”进一步描绘了孙太初的书法艺术,他的笔触如同惊飞的龙一般矫健有力,墨迹则如同飘散的烟雾一般飘逸迷人。这里的“惊飞龙”形容了孙太初书法的神韵,他笔下的龙仿佛真的从纸上飞出来一样,给人以震撼;而“飘逝烟”则形容了墨迹的飘逸和轻盈,仿佛在空中飘散,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颈联“山川异域风月同,笔墨之间见真章。”则是对整首诗的主题进行总结。诗人认为,无论是身处何种环境,山水之间的风月都是一样的美好;而孙太初的笔墨之间,却能够展现出真正的艺术境界。这里的“异域风月”表示了诗人对于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暗示了他对于传统书法艺术的热爱;而“真章”则是指孙太初书法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和深刻内涵。
尾联“不知何处寻踪迹,只在此山有知音。”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孙太初书法艺术的赞美之情。他认为,自己无法找到这位知音的位置,只能在这座道场山中寻找到他的影子;而孙太初的书法艺术,则能够在这片山水之间流传下去,成为后人追寻的对象。这里的“知音”表示诗人对于懂得欣赏他的书法作品的人的渴望;而“此山有知音”则强调了诗人在这片山水之间找到了真正懂得欣赏他的人。
《题道场山归云庵孙太初墨迹卷后(丙辰)》是一首赞美孙太初书法艺术的佳作,通过对山水、风月、笔墨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传统书法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知音的珍视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