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化作秋云飞,吴山松冷云初归。
草庵白塔不能到,惟见白云翻夕晖。
去年道场山上去,杖策直叩枯禅扉。
听诗颇有古锦版,侑茶不用黄金徽。
今秋移文入山去,直取朵云来棘围。
满堂宾客共剪烛,把卷群叹所见稀。
山人诗翰清似鹤,华阳真逸犹嫌肥。
后来过客五百载,缣楮半为山人挥。
苍烟过眼月露湿,疑有云气沾人衣。
此卷不可染尘俗,送尔以诗归翠微。

【题解】

孙太初的墨迹卷,是作者在丙辰(1606)年间所作。诗中描绘了道场山归云庵的幽静景色,以及作者与友人共赏此卷的情景。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惜。

【注释】

①“山人”:这里指自己。化:变成。秋云:秋天的云。

②“吴山”:指苏州附近的西山、虎丘等地。松冷:形容山中的松树高大茂密,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③“草庵”:简陋的草堂。白塔:指寺庙内建有白色塔楼的地方,如杭州灵隐寺内的飞来峰。

④“夕晖”:夕阳余晖,指傍晚时分的景象。

⑤“去年”:今年以前。道场山:位于今江苏苏州西南角的一处风景名胜区,以古刹、山水、林木等景观著称。

⑥“杖策”(zhàng cè):拿着拐杖,比喻行走或游览。叩:敲,打门。枯禅扉:空荡荡的佛殿门。

⑦“锦版”:精美的刻本。锦,彩色丝织品;这里指用锦缎制成的书籍封面。

⑧“黄金徽”:黄金制作的笔杆。徽,古代书写工具的一种。

⑨“棘围”:荆棘丛生的山边或路边。

⑩“朵云”:指云彩。这里借指诗人所欣赏的诗文书画。

⑪“剪烛”:古人夜宴时常用烛光照明,把蜡烛剪短以节省烛油。这里比喻聚首一堂共同观赏书画。

⑫“见稀”:难得一见的意思。

⑬“鹤”:这里比喻孙太初。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吉祥鸟,常被用来象征高洁、高雅。

⑭“华阳”:地名,今四川眉山市一带,传说中黄帝曾在此修道成仙。真逸:真正的高超脱俗的人。肥:此处作贬义词使用,意指过分追求名利而失去本色。

⑮“五百载”:指经过漫长的岁月。五百年为一甲子,故以之表示时间长;又以“五百载”形容时间之久、距离之遥。

⑯“缣楮”(jiān chǔ):《汉书·张安世传》:“缣楮上簿书。”意思是用缣帛纸做成的书卷。《后汉书·王充传》:“素绢素书本,缣缯复素书。”“五十弦”指《诗经》中五篇诗歌的合集。这里泛指各种书籍。

⑰“苍烟”:烟雾笼罩的景象。月露湿:月光下露水沾湿了衣襟,指夜深露重之时。

⑱“染尘俗”:沾染尘世中的世俗气息。

⑲“翠微”:山色青翠欲滴的美称。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丙辰(1606)年秋天来到道场山去,看到孙太初在归云庵的墨迹卷,便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道场山归云庵的幽静景色,以及与友人一同观赏此卷的情景。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描写了道场山的景色和氛围。开篇以“山人化作秋云飞”起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自己化身为秋云飞动的意境。接着通过“吴山松冷”和“白云初归”这两个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宁静、清幽的山景图。“草庵白塔不能到”,则进一步强调了山中的神秘和难以企及的境界。最后两句“惟见白云翻夕晖”则是对整个景象的总结,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诗的中间部分则是对观画过程的描写。“听诗颇有古锦版”一句,点明了观画的目的,即欣赏孙太初的诗词作品。“侑茶不用黄金徽”,则表达了观画过程中的乐趣,不必用昂贵的茶具来款待客人。“直取朵云来棘围”一句,则将观画的过程形象化为直接获取云朵的过程。最后两句“满堂宾客共剪烛,把卷群叹所见稀”,则是观画后的感想,表达了与众宾客共赏美景的喜悦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孙太初墨迹卷的评价。“山人诗翰清似鹤,华阳真逸犹嫌肥”,这两句高度评价了孙太初的才华和气质,同时也隐含着对过于追求名利之人的批评,认为他们缺乏真正的高远境界。“后来过客五百载,缣楮半为山人挥”,则进一步强调了孙太初墨迹卷的独特价值和历史意义,认为他的书法艺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考验,仍能保持其魅力。

这首诗通过对道场山归云庵墨迹卷的描绘和观画经历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友情的热爱和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孙太初才华的赞赏和对其人格魅力的认可。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