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通灵气,伽蓝出世情。
辟支孤塔影,贞锡古泉声。
松问何年种,碑题过客名。
怃然念尘迹,翠壁白云横。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其作用,最后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

“山谷通灵气”一句,是写灵岩山的自然环境。灵岩山在浙江绍兴,这里指的应该是灵岩寺,是江南名刹之一,以山水之胜著称。“伽蓝出世情”一句,写灵岩寺的人文景观。灵岩寺始建于东晋,南朝梁时改名为云门寺,唐贞观年间又重建。唐代诗人常建曾游此山,并写下《题灵岩寺》一诗:“高树晓犹合,远天昏不辨。松根古苔涩,石壁秋云片。”可见当时灵岩寺已颇具规模,有高耸入云的大树,也有苍老的松树,还有石壁上的秋云。

“辟支孤塔影,贞锡古泉声”两句,写灵岩山的景物。据《吴兴郡图经》记载,在灵岩山中峰下,有一座孤塔,即辟支塔,相传是春秋时代晋国的贤大夫羊舌赤所建。“贞锡”是晋代高僧竺道生在灵岩山上建精舍于岩石上时,有人送来的木料、铜铁、砖瓦等物,因此得名“贞锡寺”。

“松问何年种”三句,写灵岩山的人文景观。灵岩山上的古松很多,这些古松下,有许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过客碑”,据说它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

“怃然念尘迹,翠壁白云横”两句,写诗人游览灵岩山的感受。“怃然”是怅惘的样子,这里指诗人在游览灵岩山之后感到十分惆怅;“尘迹”指人的足迹,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所作所为;“翠壁”指青山绿水映衬下的山壁;“白云横”指天空中的白云飘浮着,横亘在蓝天之上,这里用以形容诗人心境的开阔,与青山绿水相融无间。

赏析:这是诗人游灵岩山后写的一首七绝。首句点明题旨,次句描绘灵岩山的自然环境。第三句点破灵岩寺的人文景观。第四句点染古松的风骨。五至六句写诗人在灵岩山的所见所感。尾句写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从山、寺、树三个方面写灵岩山的自然风光。中间两联写诗人游灵岩山时的感受和体会。最后两句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慨。

【答案】

山谷通灵气,伽蓝出世情。

辟支孤塔影,贞锡古泉声。

松问何年种,碑题过客名。

怃然念尘迹,翠壁白云横。

译文:

山谷里弥漫着灵气,伽蓝庙里传出了僧人的声音。

孤零零的伽蓝塔影倒映在清澈的泉水中,贞锡古泉的流水潺潺。

这棵古松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碑上题着过客的名字。

我惆怅地想起尘世的踪迹,眼前翠绿的山壁上飘着白云。

赏析:

此诗首联写灵岩山自然风光的秀丽。灵岩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因山上有灵岩寺而得名。“山谷通灵气”,“伽蓝出世情”二句,既写灵岩寺幽雅的环境,也写山间溪流清冽的水质,同时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颔联写灵岩寺人文景观。“辟支孤塔影”,“贞锡古泉声”二句,写灵岩寺的人文景观。“辟支”指迦叶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他见佛性清净如来藏,就立誓不再娶妻子;“贞锡”指晋代高僧竺道生在灵岩山上建精舍于岩石上时,有人送来木料、铜铁、砖瓦等物。颈联写诗人在灵岩山的所见所感。“松问何年种”,诗人由松引出“过客碑”,感叹岁月沧桑,人事更替。“碑题过客名”,写出了人与山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尾联写诗人在灵岩山的所见所感,抒发诗人的哲理思考。尾联两句用典抒怀。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南楼》:“鹤发垂肩雪,春风入座温。”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以自己的白发衬托松树的苍翠,以春风吹动树叶来比喻春天来临,以日落黄昏来比喻人生的暮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