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禹登山白云峰东三里至佛峪(乙卯)

兹山何岧峣,神禹之所登。
东行入虚谷,泉石媚清澄。
侧径临深溪,马足犹兢兢。
午嶂屯春阳,阴厓积素冰。
石无附土树,壁有缘隙藤。
云护岩上佛,泉养厨中僧。
何当看秋瀑,濩落山三层。
巨流曳绅带,细溜垂纼绳。
灵台出其上,众势归冯凌。
我情亦遐举,振翮随花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禹登山白云峰东三里至佛峪》是清代诗人阮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神禹登临的兹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自然画卷。诗作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兹山之高峻,是其自然特征之一。诗中提到“兹山何岧峣”,意指该山峰耸入云端,巍峨壮观。这样的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通过“神禹之所登”这一表述,诗人暗示了这座山不仅是自然美景的代表,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神禹即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他的足迹与事迹常常出现在许多诗文之中。将此山与大禹联系起来,无疑增添了一层历史与文化的内涵。

进入诗中的“东行入虚谷”,意味着诗人开始了他的游览行程。这里提到的“虚谷”,可能指的是山谷间空旷而幽深的地带,给人以深远的想象空间。诗人在行进中所见的景象——“泉石媚清澄”与“侧径临深溪”,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山水画景。这些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细腻观察的能力,也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与宁静。

诗中还提到了“午嶂屯春阳,阴厓积素冰”的景象。在这里,“午嶂”和“阴厓”分别指位于正午时分和傍晚时分的山峦。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也表达了对四季更迭的感慨。而“石无附土树,壁有缘隙藤”则形象地展现了这里的自然风貌。这种描述不仅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山石的形态,也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境。

诗的最后一部分“云护岩上佛,泉养厨中僧”,则转向了人文景象。这两句看似寻常的描述,实则蕴含着更深的意味。在这样静谧的环境中,“云护岩上佛”、“泉养厨中僧”似乎象征着宗教与世俗的和谐共处。这不仅是对佛教文化的一次简单赞美,更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度思考。

《自禹登山白云峰东三里至佛峪》是一幅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于一体的诗歌杰作。它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诗句,更能从中体会到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