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雨洗截壁,残雷殷远山。
时当九秋后,人在万峰间。
晚稻巳再熟,溪渔偏独闲。
喜看民气静,馀意慰诸蛮。
过平乐(癸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平乐》是清代文学家康有为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光绪癸未(1893年)中秋,诗人在岭南凉天佳月之下,乘舟游览桂林漓江,途中所写。全诗通过描绘漓江的山水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康有为作为晚清时期著名的改革派人士和思想家,其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过平乐》中的自然景观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美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他内心追求自由、超越的精神境界。诗中“巨石亘中流,与水相激搏”等句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漓江的壮丽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清凉幽静的自然之中。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康有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将自然景观人格化,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中的“巨石”象征着坚定而有力的意志,“千丈落”则暗示着生命的起伏和变迁,而“转轴行寸尺”和“竹缆或中断”则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
《过平乐》不仅是康有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其政治理念的体现。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康有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追求和平与安宁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不仅仅是对个人精神的追求,更是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美好愿景。
《过平乐》不仅是康有为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社会现实和个体心灵的深刻折射。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文化风貌,同时对康有为这位历史人物及其文学作品有更为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