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至永康县(丙辰)

四山看野烧,一路入荒榛。
石卧频疑虎,松明远照人。
城关延过客,行李累齐民。
为忆去年好,山阴画舫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夜至永康县(丙辰)》是一首古诗词,作者未知,收录于清代阮元的《研经室一集》中。该诗描述了诗人在丙辰年的夜晚抵达永康县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心情体验。以下将详细介绍《夜至永康县(丙辰)》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 夜里到了永康县(丙辰年),四面山中看到野外的火光,一路走来进入杂乱的草木中。石头横卧常常让人怀疑有老虎,松明火把远远地照亮行人。城关处迎送过往的客人,行李使百姓劳累。
  1. 诗的意境与风格
  • 意境:《夜至永康县(丙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紧张的氛围。诗中的“野火烧”和“入荒榛”描绘了一幅夜间山林火灾的景象,给人以自然的力量感;“石卧频疑虎”与“松明远照人”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及其对行者心理的影响。
  • 风格:该诗采用了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观察。其风格接近于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具体的景象和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
  1. 历史背景
  • 丙辰年,指的是清乾隆年间的一个特定年份。《研经室一集》作为一部汇集了大量诗词的文集,其中收录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及文人的心态。
  1. 艺术特点
  • 意象的运用:诗人巧妙地利用自然景象作为意象,如“野火烧”象征着灾难与自然的破坏力,“松明远照人”则暗示了希望和指引。
  • 情感的流露: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以及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夜至永康县(丙辰)》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记录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的文化活动和社会风情。
  • 艺术价值:该诗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和探索精神,通过对传统题材的重新诠释,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表现技巧。
  1. 读者感悟
  • 读《夜至永康县(丙辰)》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还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这种对自然与社会的感悟,是许多现代诗人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夜至永康县(丙辰)》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类。通过欣赏这首诗,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