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园道中(癸丑)

云淡星争出,风微月有波。
五更残雨歇,四野嫩凉多。
湿气归林薄,清香发黍禾。
行行天欲曙,休问夜如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御园道中》是清代诗人阮元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云淡星争出,风微月有波。
    五更残雨歇,四野嫩凉多。
    湿气归林薄,清香发黍禾。
    行行天欲曙,休问夜如何。

  2.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首联“云淡星争出,风微月有波”通过描绘天空中的云彩和星星,以及随风摇曳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
  • 感官体验:颔联“五更残雨歇,四野嫩凉多”则通过描写雨后的清晨和清新的空气,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清新气息的喜爱和欣赏。这一联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变化,还通过触觉和嗅觉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 哲理思考:颈联“湿气归林薄,清香发黍禾”通过描写湿润的气息和清新的香气,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和赞美。这里,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感受,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时间转换:尾联“行行天欲曙,休问夜如何”则是对整首诗的情感和哲理进行了总结。诗人通过表达对日出的期待和对夜晚的遗忘,暗示了人生在追求光明和希望的过程中,不必过于纠结于过去的夜晚。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徵人。他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官员和诗人。阮元在仕途中曾提倡学术振兴文教,并在史馆倡修《儒林传》、《文苑传》等重要文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历史背景:癸丑年,指的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皇帝在文华殿讲读,大臣们提出有关治理国家的建议等。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阮元的诗语言简洁明了,每一联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和思想。这种精炼的语言使得诗歌既容易理解又充满深意。
  • 意象丰富:诗中的意象如云、星、风、雨、露等都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意象的组合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御园道中》作为阮元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人的生活状态。了解这首诗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清代的文化和社会状况。
  • 哲学价值:诗中的哲理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念和生命哲学。通过解读这首诗,可以深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活的意义以及个人与世界的关系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御园道中》不仅是一首诗,还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珍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思考,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