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来回自楚门,清晨直至月黄昏。
短亭去去长亭到,红帽呵呵黑帽喧。
海渡风来白浪亟,山颠雨过黑云奔。
何年脱却追呼吏,洗尽尘嚣返故园。
乡征有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乡征有感”是一首描写边塞士兵久居边疆、思念家乡的古诗,出自清代诗人朱煌之手。这首诗通过描绘士兵在边境的艰苦生活以及与家乡的联系,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归乡渴望的情感。”
从创作背景来看,朱煌的这首诗作于嘉庆九年(1804年),当时他刚刚中举,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能成功。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被提拔为巡宁夏道,但不久后因病被召回,宣宗时期又得到皇帝的特别召见并升任。这样的仕途起伏反映了他个人命运的坎坷,也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感慨和无奈。
诗的内容上,“五日来回自楚门,清晨直至月黄昏。”这两句描绘了士兵频繁往返于边境与家乡之间的辛苦生活,而“短亭去去长亭到,红帽呵呵黑帽喧。”则生动地描绘了士兵们在旅途中的忙碌场景。这些细节展现了边塞士兵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强烈的思乡之情。
诗中还包含了一些文化象征和典故。例如,用海渡和山颠的意象来表达战争环境的恶劣和变幻无常的天气。同时,诗中提及鸿雁传书的传说,这是古代边塞士兵常用的一种通信方式,用以传达彼此的消息。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描述,它还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如朱煌本人的经历所示,许多文人墨客都有类似的边塞经历,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于家国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朱煌的《乡征有感》不仅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歌,也是一面反映历史和文化的镜子。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清代边塞文化的背景,还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及其对家乡和国家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