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舟中怀友人刘介庵明经

与君同气复同声,一见论交定一生。
谈到五更犹剪烛,送还半路更班荆。
相思几度凭鱼雁,阔别频年换蟀庚。
最是西湖风味好,可能买棹向南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钱江舟中怀友人刘介庵明经”是一首七绝诗,由清代诗人厉鹗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钱塘江上的孤独与怀念之情。

厉鹗(约1692年-1772年),字太鸿,号樊川、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文学家、诗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曾任职于浙江巡抚衙门幕僚。厉鹗一生仕途坎坷,晚年归隐于杭州西湖之畔的孤山。他的诗歌风格清丽婉约,擅长写景抒情,尤以写景见长,被誉为“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钱江舟中怀友人刘介庵明经》全文如下:

钱江一望白鸥飞,
舟中忽作故人情。
秋色已深寒水冷,
故山何处问归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钱塘江上泛舟时所感受到的秋意和对远方友人刘介庵的深深思念。首句“钱江一望白鸥飞”,形象地描绘了钱塘江宽阔的水面上,一群白鸥自由飞翔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次句“舟中忽作故人情”,则转入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因思乡之情而感慨万千的情感状态。第三句“秋色已深寒水冷”,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寒气逼人,江水寒冷,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最后一句“故山何处问归程”,则是诗人对远方友人刘介庵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询问着朋友归家的路程,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是厉鹗代表作品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