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城喜晤韩璞园明府

迟暮原多感,兼之远宦人。
况于沧海外,留滞七经春。
溪峒犹遗爱,琴书亦称贫。
相逢仍一笑,慰藉见天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竹城喜晤韩璞园明府》是朱景英创作的一首诗歌。诗中描绘了诗人与韩璞园明府的相见,表达了深厚的友谊和互相安慰的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迟暮原多感,兼之远宦人。况于沧海外,留滞七经春。溪峒犹遗爱,琴书亦称贫。相逢仍一笑,慰藉见天真。

  2. 作者简介:朱景英,清朝诗人,他的诗词作品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3. 诗歌解析

  • 迟暮之感:诗中“迟暮”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人生进入老年阶段,感到时光易逝,感慨良多。朱景英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年华老去的感慨以及远离故乡的孤独感。
  • 海内存知己:这句“况于沧海外,留滞七经春”,意指即使在遥远的海角天涯,也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表达了诗人对韩璞园明府深厚友情的珍视。
  • 生活艰辛:“溪峒犹遗爱,琴书亦称贫”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状态。这里的“溪峒”可能指的是诗人曾经居住或工作过的地方,而“琴书”则代表其爱好和文化追求。
  • 相互慰藉:最后一句“相逢仍一笑,慰藉见天真”表明尽管面临人生的不易,但与韩璞园明府的相遇和交流,给予了他们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纯真的快乐。
  1.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整首诗歌语言简洁明了,用词考究,符合清代诗歌的风格。
  • 寓意深刻:通过描绘与朋友相聚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友情的珍视。
  • 情感表达:诗中的情感真挚且深沉,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喜悦。
  1. 历史影响
  • 此诗作为清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 在文化传承方面,此诗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成为后代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源。

《竹城喜晤韩璞园明府》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它还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