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把君诗过日

挥手今番别,回思赠答时。
箧经存旧稿,案每读新诗。
言志唯君合,消愁只我知。
光阴曾尔共,日月不予私。
幸未囊中秘,相从座上期。
奚当樽酒会,酬唱许肩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把君诗过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杜甫作为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其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及其深刻的思想情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赠别郑炼赴襄阳》是杜甫于唐代宝应元年所作,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边疆战事频发,杜甫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国家时局的忧心以及个人遭遇的无奈。诗中的“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描绘了一个乱世中颠沛流离的景象,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处境和心情。

在诗的开篇,“把君诗过日”,字面意思是将朋友的诗篇反复品味,这既是一种艺术上的欣赏,也象征着友情的深厚和长久。这种表达方式在古代文人中颇为常见,通过诗歌来寄托情感、抒发志向。此外,“念此别惊神”则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因离别而产生的强烈情绪,使得整个送别场景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张力。

最后两句“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出作者的孤独和远行的决心。这不仅是对友人的祝愿,也是自己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挑战。同时,这样的写法还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景观的敏感捕捉能力。

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送别,更是一场充满情感和哲理的文化对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杜甫的诗歌世界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和灵感来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