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七月食瓜

大火西行日,豳风正食瓜。
摘来偏带露,捧去欲流霞。
色借金刀剖,香盛玉碗斜。
琼浆原可拟,冰液讵堪夸。
味许烹葵共,甘逾啖蔗嘉。
镇心曾藉尔,书味更无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七月食瓜》是一首描写夏日吃瓜情景的古诗,由清代诗人朱晓琴创作。诗中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夏日食用西瓜的情景,让人仿佛置身于炎热的七月,感受到那份清凉与美好。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朱晓琴,祖籍安徽歙县,为朱熹三十一世孙女,嫁于无锡状元孙继皋之后。她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家庭中,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
  1. 诗歌原文
  • 大火西行日:农历七月,正值夏至后的第三周,即“大火”节气,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向西移动。
  • 豳风正食瓜:根据《诗经·豳风》,古人在此时会食用瓜类食物。这里的“豳风”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套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农事、民俗等方面的记载。
  • 摘来偏带露:描述了从瓜田中采摘瓜时,瓜上的露水还带着晶莹的光泽。
  • 捧去欲流霞:表达了拿起这些瓜时,它们似乎想要化为美丽的彩虹,流洒在人们的脸上和心间。
  1. 诗歌鉴赏
  • 语言风格:朱晓琴的笔触细腻而富有韵味,通过对夏日吃瓜情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
  • 文化内涵:《赋得七月食瓜》不仅仅是一首关于夏日吃瓜的诗,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诗中提到的“大火西行日”,反映了古代对天文历法的观测和记录。而“食瓜”习俗,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摘来偏带露”的“露”字,既指自然界的露珠,也隐喻诗人内心的纯净与清新。
  • 情感表达:通过对吃瓜场景的细致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闲适、愉悦的情感体验,让人感受到夏日的美好与和谐。
  1. 历史背景
  • 《诗经》的影响:朱晓琴的创作受到《诗经》等古典文学作品的深刻影响,她的诗作中融入了许多古代诗歌的元素和韵味。
  • 清代文学氛围:清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文人墨客们的创作活动丰富多彩,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1. 实用建议
  • 欣赏角度:可以从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角度欣赏这首诗,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
  • 创作启示:对于现代诗人或作家而言,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赋得七月食瓜》不仅是一首描写夏日吃瓜情景的古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夏日的炎热与甜蜜,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