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十日一雨

好雨依旬降,涵濡兆太平。
半帘双燕舞,十日一鸠鸣。
润物过风候,知时下尺盈。
开天爻画合,应地数同成。
浣是初终别,千还甲癸更。
圣朝恩泽普,大有验垓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十日一雨》是北宋末南宋初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描绘连绵不断的细雨和随之而来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诗歌原文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 诗歌解析

  •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这句诗以“楚江”作为背景,暗指长江的地理位置,而“微雨”则描绘了当时雨势不大的情景,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
  • 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通过描写船帆沉重和鸟儿迟缓的行动,进一步展现了雨中的景象以及人物的情感状态,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概以及对过往经历的回忆。
  • 颈联:“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这两句描述了远处海门的深邃以及岸边树木的湿润,反映了自然景观的变化,同时寓意着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的更新。
  • 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里表达了诗人在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泪水如同散落的细丝一样,象征着离别的痛苦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 艺术特色
  • 抒情手法:《赋得十日一雨》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
  • 意象运用:诗中的“楚江”、“建业城”、“暮钟”、“帆”、“鸟”、“海门”等都是典型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背景,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感人。
  • 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既符合律诗的形式要求,又不失个人的文学风格,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陈与义生活在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状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文学地位:作为宋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赋得十日一雨》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才华,也体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成就。
  1. 读者共鸣
  • 对于喜爱古典诗词的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仅是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使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

《赋得十日一雨》不仅是一首表现力丰富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北宋到南宋初期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都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