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十六咏 其四 明阳观

绕过青山数里余,垂杨绿竹地仙居。
灵飞石臼依稀在,莫道人传旧语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惠山十六咏的第四首是《明阳观》,这首诗由清代朱晓琴创作。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青山之中、绿竹环绕、仙气缭绕的道观,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宁静祥和的氛围。以下是对《明阳观》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朱晓琴:清代诗人,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著称。他的诗歌往往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细节与美感。
  1. 诗歌原文
  • 绕过青山数里余,垂杨绿竹地仙居。
  • 灵飞石臼依稀在,莫道人传旧语虚。
  1. 诗中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着永恒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 垂杨绿竹:代表着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美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 灵飞石臼:暗示着道教修炼的元素,也象征着简朴与清静的生活态度。
  • 莫道人传旧语虚:表达了对传统信仰的怀疑或质疑,可能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思考。
  1. 艺术特点
  • 情景交融:诗中将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紧密结合,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含蓄隽永: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诗的内涵丰富而深邃。
  • 音韵和谐:诗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1. 历史背景及影响
  • 历史背景:《惠山十六咏》是清代文人对无锡惠山地区自然风光的一种赞美和描述,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
  • 文学影响:该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内涵,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
  1. 现代意义与应用
  • 自然保护意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激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 文化传承:诗歌中的自然元素和文化符号,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 美学启示:从诗中可以领悟到美的真谛,即美不仅仅存在于外在的形式和景象,更体现在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明阳观》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美景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眼光,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