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十六咏 其三 少保祠

万古忠忱节烈遗,傍山深处有专祠。
人间祸福传消息,淡月三更夜梦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惠山十六咏·其三·少保祠》是清朝时期朱晓琴所作,描绘了少保祠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其在人间的象征意义。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万古忠忱节烈遗,傍山深处有专祠。人间祸福传消息,淡月三更夜梦时。

  2. 诗歌背景:该诗作于清乾隆年间(大约公元1736年左右),作者朱晓琴在游览无锡惠山(今名惠山区)时,被惠山上少保祠的历史和传说所吸引。少保祠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戚继光而建。

  3. 诗歌内容解析

  • “万古忠忱节烈遗”:表达了对少保祠中纪念人物的崇高敬意和对忠诚与勇敢精神的赞扬,强调了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长久传承。
  • “傍山深处有专祠”:描绘出少保祠位置隐蔽、环境静谧的特点,可能暗示着祠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
  • “人间祸福传消息”:通过“传消息”这一意象,诗人表达了人们对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 “淡月三更夜梦时”:营造了一种深夜中沉思或梦境的意境,可能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也可能是对未来命运的冥思。
  1. 诗歌主题:本诗以少保祠为载体,通过对历史的缅怀和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民族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2. 文学价值

  • 文化传承:通过少保祠这一具体实例,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臣节烈精神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性。
  • 艺术表现:采用传统的七言绝句形式,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节奏感,体现了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 情感表达:通过对少保祠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于人生命运的感慨,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惠山十六咏·其三·少保祠》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和文化的诗歌,也是一篇具有深厚情感和哲理思考的作品。它通过对少保祠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