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君山二首 其二

千古风流一浪消,愁多酒少岂能浇。
望中只堠连双堠,暗里江潮接海潮。
向夕渔舟还泛泛,无风芦叶亦萧萧。
烟波万里蓬莱远,纵有神仙不可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君山二首 其二》是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而非陈与义或南宋诗人陈与义的作品。黄庭坚的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黄庭坚生活在北宋末年,当时国家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背景下,他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 《登君山二首 其二》的创作背景是在黄庭坚游历岳阳时所作,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古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在诗中,黄庭坚通过登高望远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情感的流露。
  1. 诗句解析
  • “地势平吞三楚远”:这句描述岳阳楼的位置和视野,展现了其地势之高,可以远眺远方的景象。
  • “赋兰高压九江雄”:在这里,“赋兰”可能是指岳阳楼的壮丽建筑,而“高压九江雄”则形容其威严壮观,如同雄伟的英雄。
  • “乾坤好句唐工部,廊庙雄文宋范公”:这里提到了唐代杜甫的“乾坤”一词,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和文学成就。黄庭堅通过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提及,展现了自己的文学追求和政治理想。
  1. 艺术特色
  • 《登君山二首 其二》在语言上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绾结”(将头发向上束起)来形容君山的形态,使读者能够在心中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 这首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登楼、观景到抒情、归途,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1. 文化影响
  • 作为北宋晚期的作品,《登君山二首 其二》不仅体现了黄庭坚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
  •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黄庭坚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诗的一个重要代表。

黄庭坚的《登君山二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描写岳阳楼和君山美景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首蕴含深远哲理和丰富情感的文化佳作。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作者的胸怀抱负和高尚情操,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