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止渊八首 其七

安得身同脱网鱼,载书一辆雇牛车。
全家稳下江南路,三亩将营水北庐。
春日春花香细细,秋原秋黍熟与与。
算来只有为农乐,不向天涯叹索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又和止渊八首 其七》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中的第七首。这组诗共八首,旨在表达诗人对时局的感慨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沉思。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刘克庄,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豪放的词风而闻名。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的诗作多反映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展现了他个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
  1. 诗歌原文
    莫信天高虎守关,懒龙至此不容蟠。
    须臾雨慰三农望,肤寸云弥六合间。
    愈谓勾龙功配社,轲云后稷道同颜。
    老儒负耒今无力,也趁田丁种莳还。
    今雨何人更叩关,庭花不扫竹根蟠。
    论诗子美严公际,尚友长沮桀溺间。
    只怕荷锄伤地脉,都忘载笔侍天颜。
    受廛幸在滕君国,白酒黄鸡得往还。
    白首还乡铁铸关,云泥不复计飞蟠。
    原田高下雨三日,庵屋中分云半间。
    麻麦芃芃回秀色,茅柴薄薄暂酡颜。
    若非铃阁诗筒至,身在华胥的未还。
    老畏春寒紧闭关,群龙应笑一蛇蟠。
    茆茨掩翳三家聚,桑柘依稀十亩间。
    茇蔽芾棠公自爱,食支离粟我何颜。
    人生安稳惟田舍,归晚犹胜死不还。

  2. 诗歌赏析

  • 《又和止渊八首 其七》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刘克庄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沉的人文关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敬意以及对丰收的喜悦。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 诗中的“原田高下雨三日”,不仅描绘了雨后的田间景色,也象征着农民在艰难环境下的坚韧与希望;而“若非铃阁诗筒至”则表达了即使身处困境,诗人依然关注国家的大局。
  •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腻刻画,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展现了刘克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1. 历史背景
  • 《又和止渊八首 其七》创作于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当时南宋社会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族矛盾激化等现象使得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克庄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生活的同情。
  1. 后世影响
  • 《又和止渊八首 其七》作为刘克庄的代表作品之一,受到了后世许多学者和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它不仅是研究刘克庄诗歌创作的宝贵资料,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入了解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 该诗的语言简练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刘克庄作为一名文学巨匠所具备的独特魅力。

《又和止渊八首 其七》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的诗歌,更是一幅反映时代风貌和历史变迁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魅力,也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