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西飞白日斜。
津桥春水浸红霞。
鵁鶄鸂鶒满晴沙。
树色到京三百里,柳条垂岸一千家。
棹声烟里独呕哑。
浣溪沙 天津道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天津道中》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词。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主题内容,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创作背景上看,朱彝尊的这首词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后所作,此时他已成为清初浙西词派创始人之一。朱彝尊的诗与王士祯齐名,有“南朱北王”之称,这反映了他在当时文坛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他的词作也受到了姜夔、张炎等前辈词人的影响,显示了他对古代文学传统的尊重和继承。
《浣溪沙·天津道中》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朱彝尊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哲理。海燕西飞、白日斜照等景象,不仅描绘了天津道中的自然美景,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远行之思。而“树色到京三百里,柳条垂岸一千家”则进一步展示了旅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灵感悟和对故乡的思念。
《浣溪沙·天津道中》在情感表达上也极为丰富。词中既有对天津道中春色的赞美,又有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朱彝尊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广阔的自然界之中,使得这首词成为了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艺术佳作。
《浣溪沙·天津道中》不仅是朱彝尊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