犷壳深缄潭底并,任吹残、老枫谁省。
房同芦雉,花输石蜐,占鱼床清冷。
网漉两筠竿,橛头响、青泥成饼。
西风古水,斜阳野田,寻啅雀、更无影。
甲卸初,汤沸定,一痕纤、嫩黄逾净。
不知许事,相逢且食,把膏脂都屏。
犯卯未醒时,唤金钑、小盘须钉。
几番为尔,勾留住了,早春归兴。
湘江静 蛤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湘江静·蛤蜊》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词。这首作品不仅展示了朱彝尊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出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以下将深入探讨《湘江静·蛤蜊》的多个方面:
作者介绍: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是一位著名的清初浙西词派创始人。他不仅是位杰出的学者和诗人,还曾任检讨一职,并以其诗与王士祯齐名,享有“南朱北王”之誉。
作品原文及解析:《湘江静·蛤蜊》全词如下:
犷壳深缄潭底并,任吹残、老枫谁省。 房同芦雉,花输石蜐,占鱼床清冷。 网漉两筠竿,橛头响青泥成饼。 西风古水,斜阳野田,寻啅雀更无影。 甲卸初,汤沸定,一痕纤、嫩黄逾净。 不知许事,相逢且食,把膏脂都屏。
- 意象描写:词中通过“房同芦雉”“花输石蜐”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画面,展现了湘江边秋天的景色。
- 情感表达: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无限赞美。
- 文化内涵:通过对湘江、蛤蜊等元素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的热爱。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在面对世事繁华时的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
艺术手法分析:在这首词中,朱彝尊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来塑造画面,如使用“犷壳深缄潭底并”等词汇,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湘江之畔,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同时,词中的叠韵词(如“房同芦雉”,连续三次出现“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之美。
文学价值和影响:《湘江静·蛤蜊》不仅展现了朱彝尊卓越的文学才华,也成为了研究清代诗词的重要文本。它的出现,丰富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宝库,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湘江静·蛤蜊》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词,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探索之旅。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历史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