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犯 鸳鸯

曲池塘,天教付与,双栖夜深并。
绿蒲分映,任梦里随波,烟外交颈。
圆沙一片斜阳冷。
多应睡未醒,看足了、浣衣人去,蜻蜓移钓艇。
采莲渡头最愁他,清歌才起处、惊飞难定。
齐浴罢,花潭下,翠牵红凝。
休缘却、竹弓射鸭,还自去、空江干万顷。
正好伴、水亭风槛,低垂罗袖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花犯·鸳鸯》是清代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词。这首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还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和哲思,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与人物心理活动的交融,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和情感共鸣。以下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朱彝尊是清初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创作深受前辈词人姜夔、张炎的影响。其诗与王士祯齐名,有“南朱北王”之称。
  • 创作时间:此词创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当时作者应博学鸿词科,授检讨。这一时期,朱彝尊的政治生涯较为顺利,因此他的词多表现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向往。
  1. 内容分析
  • 自然景观的描绘:《花犯·鸳鸯》中,作者通过对曲池塘、绿蒲、圆沙等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富有诗意,而且透露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悟和赞美。
  • 情感表达:在词中,“多应睡未醒,看足了、浣衣人去,蜻蜓移钓艇”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平凡而又美好瞬间的感慨。这种情感的流露,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朱彝尊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词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意味。例如,“任梦里随波,烟外交颈”等句子,不仅描绘了场景,更体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结构布局:全词以景入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情感,结构上呈现出由外到内的递进关系。从曲池塘的宁静开始,逐渐过渡到内心的感慨,最终达到情感的最高潮。
  1. 文化价值
  • 文学地位:《花犯·鸳鸯》作为清代词坛上的佳作,被后世学者广泛研究和传颂。它不仅是朱彝尊个人艺术成就的代表,也是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 历史意义:这首词反映了清代初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尤其是对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有着深刻的描绘。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环境。

《花犯·鸳鸯》不仅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诗词,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