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慢 枯荷

三十六陂远,半竿日淡,一面风欹。
画桡静、采菱人也都归。
幽期。
记红袖满,碧筒劝、旧侣全稀。
空留得,伴愁人永夜,听雨柴扉。
江妃。
亭亭翠盖,水佩零落无遗。
剩寒芦折苇,相映苔矶。
凄其。
看晨飔里,鸳鸯冻、住了还飞。
渔翁笑,且香包冷饭,针补秋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江仙慢·枯荷》是清代词人朱彝尊创作于1709年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花在秋日里的景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和情景,展示了词人对自然界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朱彝尊的《临江仙慢·枯荷》中,“三十六陂远,半竿日淡,一面风欹”这几句描写,展现了一幅秋天的荷塘图景。这里的“陂”指的是池塘,而“半竿日淡”与“一面风欹”则分别描述了太阳渐渐西斜的情景以及风儿轻轻吹拂着荷叶的画面。这种描写不仅生动地捕捉到了自然的宁静美,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

在整首词中,朱彝尊通过对采菱人归去、红袖已稀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这些细节的描写增强了词的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那种被时间抛弃后的孤寂感。

《临江仙慢·枯荷》中的“江妃”,即指江边的仙女,她“亭亭翠盖,水佩零落无遗”,形象地描绘了仙女轻盈的身姿和她那遗失的水佩。这一部分的描写不仅增加了文本的艺术美感,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和留恋。

《临江仙慢·枯荷》不仅是朱彝尊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后世文人学士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