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红未足,怪酸风一片舞遥堤。
任高高下下,萧萧摵摵,策策凄凄。
岸嘴篱根压遍,惊断草虫啼。
只有苍凉月,来照鸦栖。
却似游踪不定。
谓当南反北,旋又东西。
纵吟边倚杖,樽酒正堪携。
燃茶铛、故人来否,怕空山旧径一时迷。
飕飗响,怅无眠夜,听到荒鸡。
萧萧雨 落叶
介绍
《萧萧雨·落叶》是清代词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作品。这首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
《萧萧雨·落叶》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创作背景: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他是清初浙西词派的创始人,论词推崇姜夔、张炎。他的创作风格受到了“南朱北王”之称的王士祯影响,且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据《清史列传》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朱彝尊应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后因直言进谏而遭忌而被解职。这些背景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文化土壤。
主题思想:《萧萧雨·落叶》以秋天的景象和落叶的飘零作为主要意象,传达了一种悲凉和失落的情感。诗中的“秋林红未足,怪酸风一片舞遥堤”描绘了秋季树林中红色叶片尚未完全脱落,却有酸风在远处轻轻扬起的景象。这种景象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落叶”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境遇的隐喻。通过描写落叶的飘零与不定,诗人表达了人生的漂泊无依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无法挽留的感慨。
艺术特色:朱彝尊的这首词采用了传统的诗词形式,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中的用词考究,如“萧萧”、“摵摵”、“凄凄”等,都生动地刻画了秋风的声响和落叶的飘落情景,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同时,词句间流露出的哲理思考,使得整首词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索。此外,这首词还融入了许多典故和象征,如“苍凉月”和“荒鸡”,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意象,用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萧萧雨·落叶》不仅展现了朱彝尊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