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湖棹歌一百首 其三十五 (甲寅)

画眉墨是沈圭丸,水滴蟾蜍砚未干。
休恨图经山色少,与郎终日远峰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 其三十五 (甲寅)》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朱彝尊的生平经历: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他出生于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是一位杰出的清代诗人、词人、学者和藏书家。
  • 朱彝尊的文学成就:在诗坛上,朱彝尊与王士祯并称为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被尊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他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诗歌、词赋等,尤以《日下旧闻》和《经义考》两部著作闻名于世,体现了他对经史的深厚造诣。
  1. 诗歌原文
  • 画眉墨是沈珪丸,水滴蟾蜍砚未干。休恨图经山色少,与郎终日远峰看。
  •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画眉墨是沈珪丸”来形容墨水如同玉石般细腻光滑,而“水滴蟾蜍砚未干”则展现了砚台里残留的水珠,增添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通过“休恨图经山色少”,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现实、享受自然景色的心态。最后一句“与郎终日远峰看”则表现了诗人与爱人共赏美景的愉悦心情。
  1. 作品背景
  • “鸳鸯湖棹歌”是朱彝尊仿照民歌的形式所创作的一组描写嘉兴南湖美景的诗歌。《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创作于康熙十三年,时值诗人因抗清失败被迫出走,浪迹江湖,过着漂泊的生活。
  • 在《鸳鸯湖棹歌》中,诗人不仅记录了南湖的自然风光,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例如诗中提到“钟仪仍操土风,张翰岂忘乡味”,都透露出诗人对于故土深深的思乡之念。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这首诗中,“莲叶”“远峰”等意象的运用极具特色。莲叶象征着家乡的自然环境,而远峰则代表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卷。
  • 语言的精炼:朱彝尊的诗句语言简洁而富有内涵,通过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南湖的宁静与美丽,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 其三十五 (甲寅)》不仅是朱彝尊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清代文学尤其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欣赏,不仅能领略到古典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朱彝尊及其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