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湖棹歌一百首 其四十一 (甲寅)

秋灯无焰剪刀停,冷露浓浓桂树青。
怕解罗衣种莺粟,月明如水浸中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鸳鸯湖棹歌百首》是由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朱彝尊,字锡鬯,晚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朝文学家、词人,有“南朱北辛”之称。他与王士禛并称“南朱北辛”,是清初诗坛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创作以描写自然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见长,尤以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
  2. 创作背景:据《鸳鸯湖棹歌一百首》自序记载,这些作品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朱彝尊客居潞河时所作。当时,朱彝尊因抗清失败被迫出走,长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使他产生了强烈的乡愁和羁旅之情。在一次回溯故乡的经历中,他写下了这组诗歌,以此寄托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3. 诗歌原文:秋灯无焰剪刀停,冷露浓浓桂树青。怕解罗衣种罂粟,月明如水浸中庭。这首《鸳鸯湖棹歌》以其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诗句,描绘了一幅秋夜月下的宁静景象。通过寥寥数笔,朱彝尊便勾勒出了夜晚穆湖的静谧之美,以及月光如水洒满庭院的温柔画面。
  4. 主题思想:《鸳鸯湖棹歌》不仅记录了朱彝尊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更通过丰富的自然景物展现了中国江南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这些诗歌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鸳鸯湖棹歌》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的诗歌集,也是朱彝尊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些诗歌的阅读和欣赏,不仅能领略到清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