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湖棹歌一百首 其四十四 (甲寅)

榆钱阵阵麦纤纤,野菜花黄蝶易黏。
记送郎船溪水曲,平芜一点甑山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 其四十四》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诗,诗名取自于嘉兴南湖的别称“鸳鸯湖”,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自然风光的眷恋之情。

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是朱彝尊在康熙十三年(1674)创作的。当时朱彝尊因抗清失败,被迫出走,长期过着流浪无定的生活。这种漂泊的生活状态使得他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和体验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包括对嘉兴南湖的自然景观产生了深切的感情。朱彝尊在创作此诗前,曾有言归未遂的经历,这使得他在组诗小序中自叙了创作缘起,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从诗歌的内容上看,《鸳鸯湖棹歌一百首 其四十四》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田园风光图。诗中“榆钱阵阵麦纤纤,野菜花黄蝶易粘”等诗句不仅形象地勾勒出南湖畔春天麦田和野菜花的美丽景象,还通过描写蝴蝶飞舞的场景,增添了诗中的活泼气息。同时,“记送郎船溪水曲,平芜一点甑山尖”一句则展现了南湖的曲折水流和远处山峰的轮廓,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远近相融的画面。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朱彝尊的这首诗采用了仿民歌的形式,即一边划船随口而唱的歌。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民间文学的质朴风格,还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朱彝尊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麦苗比作“榆钱”,将野菜花与“黄蝶”相联系等,这些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一百首 其四十四》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了解到清朝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还能深入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