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刘侍郎 入大房山时刘编修 养疴山中八首 其三 (癸丑)

帝城回望隔峰霞,兰若松门自岁华。
剩有红罗宫监在,香台犹礼九莲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刘侍郎 入大房山时刘编修 养疴山中八首 其三 (癸丑)”是清代朱彝尊的一首诗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的信息:

  1. 作品作者
  •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晚清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与厉鹗、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著有《曝书亭集》。其诗作多表现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广受好评,对后世影响深远。
  1. 作品背景
  • 朱彝尊创作这首诗是在一次入大房山期间,与时任侍郎的刘芳躅一同登山游览时所作。此时,刘芳躅因病修养于山上,两人在山中共同游览,写下了这首《同刘侍郎入大房山时刘编修养疴山中八首 其三》。诗中的“刘编修”指的是当时任编修之职的刘芳哲。
  1. 作品内容
  • 诗篇开篇便是“帝城回望隔峰霞,兰若松门自岁华。”描述了作者站在高处回望帝都,山峰间云雾缭绕、景色优美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岁月更迭的感慨。
  • “剩有红罗宫监在,香台犹礼九莲花。”则转入对古建筑的回忆,提到红罗宫监虽然已经废弃,但曾经供奉九莲的殿堂依然庄严。这里的“九莲花”可能指的是佛殿前的莲座或者莲花状的装饰。
  1. 作品风格
  • 朱彝尊的诗歌以典雅秀丽著称,他的诗风既继承了唐宋以来的诗歌传统,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他的诗作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朱彝尊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知和细腻描绘,也反映了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维护。同时,通过对古代宫观的描述,也映射出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的愿望。
  1. 艺术特色
  • 在艺术手法上,朱彝尊擅长运用象征和比喻来深化诗歌的主题,使诗歌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他的诗句往往简洁而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朱彝尊的《同刘侍郎入大房山时刘编修养疴山中八首 其三》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诗篇,也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朱彝尊作为一位诗人的艺术追求和文化视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