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书亭得孙学士都下札(丁亥)

杖藜还藉短童扶,暇觅筠床雀粪洿。
典籍曝馀翻散乱,田园归后转荒芜。
病蔬几见连筒灌,薄酒生憎入市沽。
差喜故人遥记忆,八行书肯报潜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曝书亭得孙学士都下札(丁亥)’是一首反映清代社会风貌的古诗,由清代诗人朱彝尊所作。下面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他生于1629年,卒于1709年,为清初浙西词派创始人之一,与王士祯齐名。朱彝尊的诗和词皆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学推崇姜夔、张炎,在诗坛上享有盛誉。

  2. 诗歌原文
    杖藜还藉短童扶,暇觅筠床雀粪洿。
    典籍曝馀翻散乱,田园归后转荒芜。
    病蔬几见连筒灌,薄酒生憎入市沽。
    差喜故人遥记忆,八行书肯报潜夫。

  3.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归田后的孤独和对田园生活的怀念。诗句通过对简朴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 意象描绘:诗中的“杖藜”和“短童扶”等意象,传达出一种回归自然的状态。而“典籍曝余”、“田园归后”等词语则暗示了书籍和田野的失去,反映出诗人对知识与土地的双重怀念。
  • 艺术手法:整首七言律诗结构工整,语言简练,通过对比乡村与城市的荒凉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纷扰尘世的超脱。
  1. 作品背景:据洪颐煊《重建曝书亭记》记载,“观集中载《曝书亭绝句》《曝书亭得孙学士都下札》诗,大抵在归田后所作。”。因此,可以推测此诗作于诗人归隐后,反映了其退隐生活的一个片段。

‘曝书亭得孙学士都下札(丁亥)’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反映清代社会风貌的画卷。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知识的尊重,也表达了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和文化的学者来说,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