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祠屋此山中,石笋抽萌万笏同。
遗像依然穷塞主,义田不改旧家风。
归来散绢三千匹,没后题碑四五通。
近睹天书银榜在,年年秋色照丹枫。
天平山谒范文正公祠(丁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平山谒范文正公祠》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首七言律诗,它就是清代朱彝尊的《天平山谒范文正公祠》。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位伟大政治家——范仲淹的怀念和敬仰,也是对那股坚韧不屈、勤政爱民精神的传承。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以他的廉洁奉公、勇于改革而闻名于世。在朱彝尊的笔下,他的形象仿佛从历史长卷中走出,栩栩如生。《天平山谒范文正公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诗人通过描绘天平山的自然风光,以及范仲淹祠堂的建筑特色,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朱彝尊的这首诗,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其内容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石笋抽萌万笏同”,这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范仲淹清廉为政、刚正不阿品格的赞颂。范公祠内遗像依旧,旧时的义田风韵未改,这些都让诗人感慨不已。“归来散绢三千匹,没后题碑四五通”则反映了范仲淹生前身后的崇高地位,以及后人对其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读罢此诗,不禁让人深思。朱彝尊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将范仲淹的人格魅力与时代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那份对于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天平山谒范文正公祠》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份文化遗产,一种精神遗产。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从这样的作品中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