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草屯(壬申)

白草屯空似战场,昏鸦点点入斜阳。
舟依茅屋三间泊,风动枣花四月香。
去国不禁频徙倚,得归宁复倦津梁。
丛祠何处喧村社,有厎纷纷士女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白草屯(壬申)》是清代诗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小长芦钓鱼台散人,南直隶昆山县(今属江苏)人,明诸生,清初著名诗人、学者和文学评论家。其诗作风格清新脱俗,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对后世影响甚深。
  1. 诗歌原文
    白草屯空似战场,昏鸦点点入斜阳。
    舟依茅屋三间泊,风动枣花四月香。
    去国不禁频徙倚,得归宁复倦津梁。
    丛祠何处喧村社,有厎纷纷士女忙。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白草屯(壬申)》以“白草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荒凉而萧瑟的画面。“白草屯”可能象征着边陲之地或战争后的废墟,给人以沉重与苍凉之感。
  • 意象生动:“昏鸦点点入斜阳”一句中,昏黄的乌鸦在夕阳下飞翔,增加了几分孤独和落寞的情绪。“枣花四月香”则通过春天的香气,反衬出环境的荒凉和时间的流逝。
  • 情感真挚: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去国不禁频徙倚,得归宁复倦津梁”透露出他对国家动荡和个人流离失所的无奈和疲惫。
  • 社会关注:诗中的“丛祠何处喧村社,有厎纷纷士女忙”反映了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描写不仅揭示了社会的复杂面相,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和同情。

《白草屯(壬申)》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艺术造诣及其作品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