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月弦初直,清宵漏转添。
乍堪盈手赠,无复两头纤。
影动明河鹊,凉生碧海蟾。
玲珑看不定,试上水晶帘。
七月八日夜对月(甲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月八日夜对月》是清代朱彝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情感。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授检讨。论词推崇姜夔、张炎。诗与王士祯齐名,有“南朱北王”之称。其作品广泛涉猎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尤以词作成就突出,为清初浙西词派创始人之一。
《七月八日夜对月》作为朱彝尊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细腻入微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意象,展现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夜晚景象。首联“素月弦初直,清宵漏转添”,直接点明了时间与环境,素月初升,清夜渐深,增添了几分寂静与孤独之感。颔联“乍堪盈手赠,无复两头纤”,则巧妙地运用月亮的变化来隐喻人物的心情与处境。月亮在夜空中忽圆忽缺,象征着世事无常、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复杂感受。颈联“影动明河鹊,凉生碧海蟾”,进一步通过月亮的形象来抒发情感,月光下的水面波光粼粼,仿佛连天上的鹊鸟也感受到了这份清凉,同时也暗喻着诗人自身的情感状态。尾联“玲珑看不定,试上水晶帘”,更是将观月的过程与心理活动融为一体,通过尝试观赏如水晶般晶莹剔透的月亮,来映照内心的澄澈与纯净。
朱彝尊的《七月八日夜对月》不仅是一篇描写夜晚景象的诗歌,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与哲学的思考。通过对月亮这一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感悟,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艺术追求。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朱彝尊高超的艺术造诣,也为后人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人审美情趣与情感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