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章士铨联

何处玉山颓,秋冷黄炉,剩有悲歌翻菊部;
频年金石癖,香销墨海,更无欢会集兰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章士铨联》是一首表达对文人章士铨不幸去世的哀悼之情的挽诗。这首诗作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文化传承和历史记载中也占有不可磨灭的位置。

朱寿朋作为清代诗人,其创作背景和时代意义对于理解诗歌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挽章士铨联》的创作时间是在清乾隆年间,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且充满变革的时代。文人的地位与作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新的审视,而朱寿朋通过其作品表达了对文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维护。从这个意义上讲,《挽章士铨联》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悼念,也是对整个时代文人境遇的一种反映。

《挽章士铨联》在形式上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该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七言律诗讲究音律协调、对仗工整,同时能够表达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深邃思想。朱寿朋运用这种形式来悼念好友章士铨,使得整首诗显得庄重而不失灵动,既符合传统审美,又富有情感色彩。

从内容上讲,朱寿朋在诗中通过对章士铨生前事迹的回忆和对其去世的哀悼,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文化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诗中的“何处玉山颓,秋冷黄炉,剩有悲歌翻菊部;频年金石癖,香销墨海,更无欢会集兰亭”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章士铨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文人命运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挽章士铨联》在文学史上也有着自己的位置。作为对文人群体的一份礼赞,它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友情、学问和人格的尊崇。在中国文化史上,文人的地位往往与其学识、品行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相关。通过对章士铨的悼念,朱寿朋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这位朋友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继承。

《挽章士铨联》作为朱寿朋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一位文人逝世的纪念,更是一次对古代文人生活、思想和文化价值的深入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风貌,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