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禅林罨暮烟,钟声响遏落霞天。
谁知江上惊秋晚,愁思新添到客船。
潇湘八景 其四 烟寺晚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潇湘八景·烟寺晚钟》是宋朝著名文学家宋宁宗的代表作品之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宋宁宗,名赵扩(公元1168-1224年),光宗次子,在位30年,病死,终年57岁,葬于永茂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他作为宋朝的一位皇帝,其诗作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学。
诗歌原文:《潇湘八景·烟寺晚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场景。诗中写道:“金碧招提古,高峰最上层。喧风僧入梵,宿雾佛前灯。” 这几句描述了烟寺在夕阳余晖中的庄严与神圣。“禅观延空寂,蒲牢忽震凌”,进一步展现了僧人修行时的静谧与外界的和谐共处。最后一句“黄昏山路险,窘步一枝藤”,则表达了诗人在晚霞中行走的艰辛与孤独。
主题思想:《潇湘八景·烟寺晚钟》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它还反映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诗中的“禅观延空寂”,“蒲牢忽震凌”等词语,传递出一种超越尘世纷扰、寻求心灵净化的意境。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和对自然美的感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灵解放的精神风貌。
艺术特色:该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哲学思考。通过对烟寺晚钟这一具体景观的描写,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禅意和静谧的世界。诗中的“空灵”一词,不仅形容了画面的美,更是对生命哲理的一种诠释,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潇湘八景·烟寺晚钟》不仅是宋宁宗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展示。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