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浅常滋惑,频窥座右铭。
痴顽一卷石,飘泊半池萍。
煮茗赓调瑟,焚香课写经。
年来多险阻,不改旧毡青。
有感三首 其二
介绍
它由杜甫所作,内容为: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歌。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此意陶潜也未识,凶年饥乱不知方。寻常行处是归路,等閒言语皆文章。
纸贵当时传一语,新诗转觉旧风狂。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大历元年(766),此时诗人已经五十多岁,在夔州草堂定居下来,过着较为安定的生活。他经常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对国家、人民的关切之情,但由于朝中奸佞当道,他的许多诗歌都遭到压制,因此他的心情十分郁闷。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文学赏析此诗共三首,这是第二首。前两句写自己写作的新诗,是经过反复琢磨修改才完成的。“新诗”即指《春望》诗。诗人把《春望》与《秋兴八首》作了对比:“《春望》诗成花草香,《秋兴八首》尽羽毛轻。”可见,这两首诗的写法有所不同,前者注重抒情,后者则讲究炼字,以达意之效。《秋兴八首》中,第一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用“玉露”、“枫林”、“巫峡”烘托出一种肃杀的气氛,使人感到凄凉悲壮;而《春望》则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同样描写了春天的景色,但所表达的感情却是不同的。“气萧森”一句与《秋兴八首》中的“玉露凋伤枫树林”有相似之处,都是用景来渲染气氛,使读者产生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然而,这种压抑沉闷之感却不是《秋兴八首》中那种凄切悲伤的情绪所能替代的。因为诗人在《春望》中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自己的心情。这种表现手法与《秋兴八首》相比,显得更为含蓄、委婉、深沉。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与抱负。《秋兴八首》的最后两句写道:“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意思是说,即使身处异乡,也会时时思念故乡和亲人。然而,这里的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这种思乡之情,而是通过描写丛菊和孤舟来间接地表达出来。《有感三首·其二》的前两句写自己写作的新诗,是经过反复琢磨修改才完成的。“新诗”即指《春望》诗。诗人把《春望》与《秋兴八首》作了对比:“《春望》诗成花草香,《秋兴八首》尽羽毛轻。”可见,这两首诗的写法有所不同,前者注重抒情,后者则讲究炼字,以达意之效。《秋兴八首》中,第一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用“玉露”、“枫林”、“巫峡”烘托出一种肃杀的气氛,使人感到凄凉悲壮;而《春望》则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同样描写了春天的景色,但所表达的感情却是不同的。“气萧森”一句与《秋兴八首》中的“玉露凋伤枫树林”有相似之处,都是用景来渲染气氛,使读者产生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然而,这种压抑沉闷之感却不是《秋兴八首》中那种凄切悲伤的情绪所能替代的。因为诗人在《春望》中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自己的心情。这种表现手法与《秋兴八首》相比,显得更为含蓄、委婉、深沉。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与抱负。《秋兴八首》的最后两句写道:“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意思是指即使身处异地他也时刻思念故乡和亲人。然而,这里并没有直接说出他是如何思念故乡的亲人的,而是通过描写丛菊和孤舟来间接地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而诗人自己的处境和抱负是什么呢?他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打压,生活贫困潦倒,但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在诗中写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他也渴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由于朝中奸佞当道,他的理想和抱负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境遇使他倍感孤独和无助。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在诗中写道:“登台揽涕频挥袖,直下江涛卷白沙。”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以及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时他也渴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朝中奸佞当道理想抱负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境遇使他倍感孤独无助。尽管如此他却依然坚持信念和追求。他在诗中写道:“登台揽涕频挥袖直下江涛卷白沙。”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同时他内心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此外他还写了一首名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首诗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表达了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还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令人深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