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胶山即赋长句

胶山流览兴何如,曾访山中旧景无。
料想纪游诗必富,敢掬胜迹效吴歈。
两峰耸时恰相对,白云飞去黄云在。
东湾萋萋草际天,西瞻磊磊石应拜。
蜿蜒龙腿接凤凰,凤凰常伏龙亦藏。
红叶满山飘不定,龙凤遍体呈文章。
山行自北得幽胜,古木疏篁绕石蹬。
桥锁香花供冶游,坞藏碎石足持赠。
梵王宫殿忆当年,唐宋名流吟咏传。
环翠上方两不见,一丛榛莽敛残烟。
秋老青梧翠叶亸,黄菊欺霜野香播。
金牛有迹牧童眠,石马无声樵叟坐。
俯仰岩阿感古今,流连光景漫沉吟。
侍郎废墓寒云聚,丞相荒祠夕照阴。
窦乳涓涓注石罅,色清味美人争讶。
宋时翁挺尝品之,九龙中泠乃其亚。
枫叶芦花飘暮秋,幽崖潭水碧于油。
当年砺剑人何在,今日临池石尚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胶山即赋长句》是清代诗人安全创作的一首诗。诗中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还展示了他对古人游记风格的模仿与创新。以下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胶山流览兴何如”:这句表达了诗人游览胶山时的心境与感受,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向往。
  • “曾访山中旧景无”:这句表明诗人曾经访问过胶山,但可能没有看到太多新的景色,暗示了诗人对新发现的惊喜和期待。
  • “料想纪游诗必富”:这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写游记的想象,他认为如果自己能够写下关于胶山的游记,一定会非常丰富。
  • “两峰耸时恰相对”:这句描述了胶山中的两座山峰相互对峙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美丽。
  • “白云飞去黄云在”:这句描绘了云彩在山间飘动的生动画面,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1. 诗歌赏析
  • 自然之美:《游胶山即赋长句》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展现了胶山的自然之美。诗人通过对山峰、云彩等元素的描绘,让人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诗意。
  • 文化之韵: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古人游记风格的传承与创新。诗人通过对古人游记的模仿,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游历的热情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诗人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得这首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 情感之深: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胶山的情感深沉而复杂。他不仅看到了胶山的美丽,更在其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和情感的体验。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的作品。
  1. 诗歌创作背景
  • 清代环境:在清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有机会游历四方,欣赏自然风光并记录所见所感,这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 个人经历: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人,安全在游历胶山时,必定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些亲身的感受成为他创作这首诗的重要源泉。
  • 时代背景:清朝是一个文化繁荣、艺术兴盛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人普遍重视文学创作,并将其作为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安全的创作活动也受到了当时文学氛围的影响。
  1. 艺术特点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展现了胶山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世界,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 意象丰富:诗中的“两峰耸时恰相对”、“白云飞去黄云在”等句子,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层次感和动感。
  • 语言简练:虽然诗中描写细腻,但语言却极为简练,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厚的意义和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1. 历史价值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清朝文人的文学创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诗歌的形式,传递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教育意义:这首诗对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让人们了解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尊重生命、追求美好。

《游胶山即赋长句》是一首集自然之美、文化之韵、情感之深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向往,也体现了他对古人游记风格的继承与创新。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品味与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