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方山望太湖

舍舟策杖陟高棱,石道迂回卧古藤。
仰望浮屠高十丈,楞伽古刹何宏敞。
如蚁游人塞道来,危级肩摩不容上。
逍遥容与度云关,绝顶巍峨耸黛鬟。
极目五湖千里白,浪中历历见青山。
垂丝画舫堤边飏,破浪弋船湖上放。
怅惆长风未得乘,苍茫烟水空遥望。
斜阳返照彻山隅,万顷烟波入画图。
安得范蠡逢泽畔,扁舟欸乃共归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上方山望太湖》是清代诗人安全创作的一首古体诗,全诗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欣赏太湖美景的豪情壮志与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以下是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 舍舟策杖陟高棱:诗人舍舟而坐,手执杖杖,踏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一步一步攀登。这里的“陟”意为“升”,“高棱”指的是较高的地势。
  • 石道迂回卧古藤:山路崎岖,石路蜿蜒曲折,两旁生长着古老的藤蔓植物。这里的“迂回”描述了山路弯曲复杂,而“卧古藤”则描绘了这些藤蔓植物苍老而坚韧的生长状态。
  • 仰望浮屠高十丈,楞伽古刹何宏敞:诗人抬头仰望,看到一座高高的浮屠塔,其高度达到十丈。同时,他看到了位于塔旁的楞伽古寺,这座寺庙宏伟壮观,令人赞叹不已。这里的“浮屠”和“楞伽”都是佛教中的象征物。
  • 如蚁游人塞道来:尽管风景秀美,但游客众多,像蚂蚁一样的人群拥挤在狭窄的山路上。这里的“如蚁游人”形象地描绘了游客众多的情景,而“塞道来”则表达了道路拥挤的场面。
  • 危级肩摩不容上:陡峭的山路让每个人都感到难以攀登,人们肩并肩地相互支撑,努力向上攀登。这里的“肩摩”形容人们肩并肩的状态,而“不容上”则表达了攀登的难度和紧迫感。
  1. 诗歌赏析
  • 意境开阔: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自然之美的景区。从高处俯瞰,太湖美景尽收眼底,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直白的语言,表达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真挚的情感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1. 创作背景
  • 《登上方山望太湖》是作者在游览方山时所作。方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北部,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这里,诗人不仅欣赏到了太湖的美景,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时光。

除了上述关于《登上方山望太湖》的介绍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文化背景: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 语言特点: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用词选择,以掌握诗人如何通过文字传达情感和意境。
  • 鉴赏角度:从不同角度(如意象、修辞、结构等)来解读诗歌,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登上方山望太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领略到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能体会到古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