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宿姚江舟中偶作三哀诗

天上客星人经师,湖学风规差似之。
冷官蒿目际阳九,赤手安得匡危时。
恢复人心第一檄,传者窃笑闻者嘻。
岂知天地遽崩裂,竟坐此故成陵夷。
乃信岩彊在方寸,不恃高城与深池。
差喜臣心尚无恙,未须讨贰勤济师。
妙高台上干净土,残山足与寸心依。
吁嗟世道日沦陷,莫卜此心来复期。
大招广招不可返,茫茫忧患何人知。
临风遥溯足三叹,重泉应与我同唏。
海门弟子谁先传,石梁铿铿儒而禅。
有客从之得妙谛,乱后灵光尚岿然。
四明山中茅一把,醒即读书倦即眠。
腥风血瀑遍下界,而我神游炎黄间。
偶然小诗鸣自得,摆脱篱落追天鸢。
律以学统或未粹,要其风格良孤骞。
百年浙学久坠地,石梁薪火亦荒烟。
樵牧安能认带草,苏园寂寂无故毡。
东陵一生真狷者,苦节凛冽吐寒芒。
祥麟降生偏不偶,天实厄之当沧桑。
桃源何处避何所,一洗头颅归竺王。
岂以军持谢世事,翻从鱼鼓担纲常。
可怜潭上一亩居,欲扶九鼎则已狂。
十年雪窦混姓氏,晚窜福岩竟沦亡。
慈云不足消冤怨,祈死得死何堂堂。
曰故遗民非衲子,死返初服朝毅皇。
谢翱方凤不终泯,山水为之留耿光。
三哀赋罢山鬼啸,春潮夜涨天苍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全祖望并未创作名为“信宿姚江舟中偶作三哀诗”的作品。实际上,这首作品的作者为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诗是白居易在一次旅途中的即兴之作,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和对政治恢复人心的期望。下面将从诗的内容、作者介绍、文化背景以及文学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内容
  • 诗中通过比喻的手法,将天上的客星比作经师,反映了他对学问的尊崇以及对政治的期待。
  • 诗人以冷官的身份,目睹了时局的动荡不安,感叹自己的无力感,表达了对政治局势的担忧。
  • 诗中提到“赤手安得匡危时”,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无奈和困惑。
  • 通过对恢复人心的第一策略的描述,反映了他对国家政治恢复的希望和期望。
  • “招广招不可返”一句表达了他对世道日沦陷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结尾处的“海门弟子谁先传,石梁铿铿儒而禅”则展现了他对后世传承的期望。
  1. 作者介绍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著称,被后人誉为“诗史”。
  •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咏史怀古、政治讽喻等,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 白居易的政治生涯也颇为传奇,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监察御史等多种职位,但更多时间是在官场之外从事文学创作,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
  1. 文化背景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推动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 当时的科举制度和文化环境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表达平台。然而,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许多文人也面临着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艰辛。
  1. 文学价值
  • 《信宿姚江舟中偶作三哀诗》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心态。
  • 该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信宿姚江舟中偶作三哀诗》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意义的古诗。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政治恢复人心的期望,也反映了唐朝社会的现实状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情,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