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麟降生偏不偶,天实厄之当沧桑。
桃源何处避何所,一洗头颅归竺王。
岂以军持谢世事,翻从鱼鼓担纲常。
可怜潭上一亩居,欲扶九鼎则已狂。
十年雪窦混姓氏,晚窜福岩竟沦亡。
慈云不足消冤怨,祈死得死何堂堂。
曰故遗民非衲子,死返初服朝毅皇。
谢翱方凤不终泯,山水为之留耿光。
三哀赋罢山鬼啸,春潮夜涨天苍苍。

【注释】1.祥麟:麒麟,吉祥之兽。 2.天实厄之:上天故意使之遭遇艰难困苦。 3.桃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地名,为世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 4.竺王:古印度国王号。 5.九鼎:古代传国之宝,也指国家政权。 6.雪窦:佛教寺院名。 7.福岩:佛教寺院名。 8.慈云:佛教语,指佛菩萨的慈悲恩德。 9.故遗民非衲子:原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后因事出家,遂改称佛僧,自称“衲子”。 10.初服朝毅皇:指宋理宗赵昀(字伯圭)在位时,谢翱曾上书劝谏皇帝不要沉溺酒色,不要听信奸邪之言,不要轻率地改变祖宗法度和政策,要勤于政事,关心百姓疾苦。后来被贬为建昌军节度判官,到建昌府任职。

【赏析】此诗作于公元1245年(宋理宗景定二年),诗人因上疏力陈时政而得罪权臣贾似道,被诬下狱,后贬为建昌军节度判官。此诗是作者在狱中所作,反映了他一生的政治遭遇,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开头四句写祥麟降生偏不偶,天实厄之当沧桑。诗人借祥麟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祥麟,是吉祥的象征,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可是它偏偏降生在乱世之中,命运多舛,注定要经历磨难和考验,这是上天对它的安排。“当沧桑”三字,表明了南宋王朝面临的历史使命。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接下来四句写桃源何处避何所,一洗头颅归竺王。桃源,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理想社会,人们在这里可以安居乐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现实中的南宋王朝却是一个黑暗腐朽的社会,人们在这里无法找到安宁和幸福。于是,诗人决心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去寻找那个理想的乌托邦——桃源。这里的“桃源”,并非真正的仙境,而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

然后四句写岂以军持谢世事,翻从鱼鼓担纲常。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他认为,既然现实无法满足自己的理想,那么就应该勇敢地面对这个现实,而不是逃避或者抱怨。这里的“鱼鼓”,是军中的一种乐器,用来指挥军队的行动。诗人用它来比喻自己的政治立场,表示自己愿意承担起责任,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接下来四句写可怜潭上一亩居,欲扶九鼎则已狂。这里描绘了自己隐居生活的艰难处境。他虽然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但生活并不如意,需要忍受种种苦难。然而,他又想要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这已经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他已经变得疯狂了。这里的“九鼎”,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和权威,也是诗人心中的神圣象征。

接下来的四句写十年雪窦混姓氏,晚窜福岩竟沦亡。诗人回忆了自己在雪窦寺的修行生涯,感叹自己曾经拥有一个清静的环境,但如今却因为政治原因而被贬至此地,甚至沦落到几乎无法生存的地步。这里的“雪窦”,是杭州灵隐寺旁的一个山峰,是佛教徒们修行的地方。诗人在这里度过了许多个春秋,但他现在却被迫离开了这个曾经给予他庇护的地方。

最后四句写慈云不足消冤怨,祈死得死何堂堂。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他认为,即使有再多的慈悲和恩典也无法消除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因此,他想通过死亡来解脱自己,但这样的选择又让他感到无比的悲哀和痛苦。这里的“慈云”,指的是佛祖的慈悲之意;“死得死”,则是形容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继续活在这个世界里的痛苦状态。

最后四句写曰故遗民非衲子,死返初服朝毅皇。诗人在这里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他认为自己的一生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追求理想、拯救国家。即使最终未能实现这个理想,他也愿意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继续做一个普通的和尚。这里的“毅皇”,是指宋理宗赵昀,他在位期间曾经提倡过改革和振兴国家的事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努力都未能成功,导致国家陷入了危机之中。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述诗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时代的矛盾与冲突,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哲理性,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