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明瑟园阻归

昨困矣蒸甚,鸣鸠唤奈何。
中宵喧旅梦,惊浪出林阿。
乍息怦怦累,如传踏踏歌。
晓来看池水,新涨半篙多。
岂是山灵意,勾留游子鞿。
雨呼公莫渡,风唱客无归。
花信行将尽,涛声不可矶。
浮屠休见诮,三宿戒多违。
主人应念我,带水隔遥村。
不惜淹三径,其谁共一尊。
空庭闻鸟语,清思落苔痕。
明日应相见,新诗好共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木明瑟园阻归》是全祖望创作的一首诗歌。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歌原文和翻译
  • 原文节选:《水木明瑟园阻归》这首诗共有八句,诗句如下:“昨困矣蒸甚,鸣鸠唤奈何。中宵喧旅梦,惊浪出林阿。乍息怦怦累,如传踏踏歌。晓来看池水,新涨半篙多。岂是山灵意,勾留游子鞿。雨呼公莫渡,风唱客无归。花信行将尽,涛声不可矶。”
  • 翻译解释: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又紧张的夜晚景象,传达了诗人在园中因雨受阻时的心境。首句“昨困矣蒸甚”表达了昨夜的闷热,接着“鸣鸠唤奈何”反映了自然的声响唤醒了诗人对旅途的忧虑。“中宵喧旅梦”、“惊浪出林阿”,这些描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动荡与外界环境的变化之间的冲突。最后,“花信行将尽”暗示着季节的变换,而“涛声不可矶”则反映了大自然的力量和诗人的无奈。
  1. 诗歌赏析
  • 意境营造:全祖望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来渲染气氛,从蝉鸣到雨声,再到波涛,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既平静又充满生机的环境之中。
  • 情感表达:诗中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旅途艰辛的感慨。通过对雨、雷声、花期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一种对旅行途中遭遇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流逝的哀叹。
  • 语言特色:全祖望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用词精准而形象。例如,“惊浪出林阿”中的“惊浪”不仅描述了水面上波浪的动态,也暗喻了诗人心中的波动。此外,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勾留游子鞿”中的“勾留”暗示了停留,而“花信行将尽”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全祖望,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其诗词作品亦为后世所传诵。
  • 创作动机:这首诗的创作可能源于他在一次旅行中的遭遇。或许是由于天气变化或自然环境的影响,诗人在园中遇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因此,他通过诗歌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感,以及对旅途中各种自然现象的思考。
  • 艺术成就:全祖望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著称。他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这种结合使全祖望成为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1. 文化影响
  • 诗歌地位:全祖望的《水木明瑟园阻归》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景观和个人感受的佳作,也是研究清代诗歌风貌的重要文本之一。
  • 传承价值: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这对于后人了解传统文化和提升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 教育意义:作为古典文学的一部分,这首诗不仅能够启发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能够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和宇宙之间的联系。它在教育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方面。

《水木明瑟园阻归》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还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与启示,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