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妃叹

阎妃有遗像,传在灵隐宫。
当年三天竺,未足拟冶容。
冶容今何在,遂仗禅力封。
冬青蕉萃灵禽泣,穆陵头颅成转蓬。
水晶足踏竟安往,佳人冢草尚葱茏。
我来怀乡里,香火情忡忡。
为呼萧九娘,膜拜礼远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阎妃叹》是清诗人全祖望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阎妃遗像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古代美女以及历史遗迹的怀念和感慨。《阎妃叹》原文如下:

  1. 诗名及作者
  • 作品出处:《阎妃叹》是诗人全祖望创作的作品。
  • 作者生平:全祖望是清朝时期的浙江鄞县人。他出身书香门第,乾隆元年进士,选任庶吉士。他的学识广博,尤其擅长史学,并且对明朝末期忠烈和清朝初期的事迹非常关注。
  1. 诗句解析
  • 诗句一:阎妃有遗像,传在灵隐宫。当年三天竺,未足拟冶容。这句话描述了阎妃的遗像被珍藏于灵隐宫中,暗示着她的美貌足以与当时的三皇山相提并论。
  • 诗句二:冶容今何在,遂仗禅力封。冬青蕉萃灵禽泣,穆陵头颅成转蓬。水晶足踏竟安往,佳人冢草尚葱茏。
    这几句诗通过使用“遂”“成”等字眼,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历史的无奈感。阎妃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但她的美丽依然存留在这个地方,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 诗句三:我来怀乡里,香火情忡忡。为呼萧九娘,膜拜礼远峰。
    最后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自己对于过去的追忆与敬仰,他在此地缅怀先人的足迹,并对遥远的山峰表达出崇高的敬意。
  1. 诗歌背景与影响
  •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内容推测,它是诗人在其生活或任职期间所作。全祖望作为一位学者,他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思考。
  •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阎妃的深切怀念,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历史的尊重。
  • 读者反响: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蕴,《阎妃叹》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描述,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缅怀和对未来的一种期望。

《阎妃叹》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作,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次深刻回顾。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敬畏以及对于美的不懈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