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谒申包胥庙

聘节当时过,祠宫奕世传。
应从沼吴日,重溯哭秦年。
事拟巫臣后,功居范蠡前。
远交真上策,秘计失遗编。
报复亦何定,仇雠竟忽焉。
先王吐积愤,肤使壮归旃。
望里皋亭树,空中宝鼎烟。
隔江越绝近,千里郢都悬。
骠骑疑封爵,盐官接庙堧。
兴亡已百幻,恩怨合平捐。
若遇乘潮客,休题鞭墓愆。
我来初夏节,新麦荐神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平谒申包胥庙》是清代诗人全祖望创作的古诗,通过描述对历史人物申包胥的追忆和赞颂,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以及对于忠臣良将的崇敬之情。下面将具体探讨这首诗的内容、意义与影响:

  1. 诗歌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是清代浙江鄞县的一位知名学者和文学家。他以进士身份入仕,曾主蕺山及广东端溪书院讲席。他的学识长于史学,尤其对明朝末年的忠烈及清初学者事迹有深入的研究和记载。
  • 创作缘由:全祖望在游览临平时,被当地的申包胥庙所吸引。这座古迹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深深打动了诗人的情感。因此,他在游历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表达了对申包胥这位历史英雄的崇高敬意。
  1. 诗歌内容解读
  • 历史人物描绘:诗中“聘节当时过,祠宫奕世传”两句直接点明了诗题,即诗人亲临申包胥庙,感慨历史人物的不朽业绩。诗人通过“应从沼吴日,重溯哭秦年”两句,描绘出申包胥作为楚国忠臣的形象,他在吴国灭亡后,为楚国的复国事业而努力。
  • 历史评价与反思:“事拟巫臣后,功居范蠡前”两句,诗人将申包胥的成就与历史上的范蠡相提并论,强调了申包胥的智慧和远见,同时也指出了其政治智慧的重要性。最后几句“报复亦何定,仇雠竟忽焉”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结果的无奈和哀伤。诗人认为历史的结果往往不受个人意志控制,即使是像申包胥这样的忠臣也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
  • 文化情感寄托:“先王吐积愤,肤使壮归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先王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即每一个时代的英雄都应该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 自然景观描述:“望里皋亭树,空中宝鼎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幽静而又庄重的氛围。皋亭树和空中宝鼎烟的意象,不仅增强了诗的画面感,也让整首诗歌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1. 诗歌意义与影响
  • 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临平谒申包胥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机会。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忠臣义士的精神风貌,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 文学艺术的展现:诗歌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无论是从修辞手法还是句式结构上,都展现出了诗人高超的文学才华。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得《临平谒申包胥庙》成为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临平谒申包胥庙》不仅是全祖望个人文化情怀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背景,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